回顾 | 少儿哲学暑期专题课程:《走近中国哲学》
在《消夏越读会》的连绵余情中,少儿哲学暑期专题课程:《走近中国哲学》在苏州半书房如期开课。热情的家长带着可爱的同学们从无锡、金华、张家港,当然还有苏州本地,纷然而至。
DAY1:8月10日
平和睿智的安仁老师
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开课第一天,由中国的读书方法开始,进入《论语》,讲孔子及其弟子的典故,论及何为学、为何学而乐。
同学们越听越安静,直着身子端坐着,眼神专注地望着安仁老师。
同学们表示,平常在学校上课学古代经典名著时,都是听老师讲这个字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然后背下来;而来了半书房上安仁老师的课,才意识到原来一个看起来很简单的字都不仅有这个意思,还有其他很多意思,不止要联系整个句子来理解,更要联系整段话、整本书来分析,不仅要认识到字面的意思,还要去思考去感受文字背后传递了什么情感,传达了人物的何种生命状态,就如孔子学鼓琴,“习其曲”“习其数”“习其志”“得其为人”。
于是这么一天课下来,同学们越上越有些糊涂了,对以前觉得很简单、很确定的知识,开始产生了动摇和怀疑——这个字是不是我了解到的那个意思呢?还有没有别的含义呢?该如何判断呢?但同时也隐隐约约了解到读书要读出书里的人的生命气象。
DAY2:8月11日
不做判断
第二天讲喜欢讲寓言的庄子和御风而行的列子。经过第一天的启蒙和一晚上的休息,同学们开始变得活跃起来。
上课讲庄子和列子,联系到第一天的内容时,同学们顺口就接上了——安仁老师说道:“言必行,行必果”,同学们随即笑着回应:“硁硁然小人哉”;联系到孔子独立郭东门,同学们便用略带凄婉的语气道出:“累累若丧家之犬”。一说到“‘君子’在这里的意思与在另一句里的意思是不同的”,同学们马上想到第一天所讲的概念辨析。
上了第一天的课后,同学们好像变糊涂了,而他们已然开始在自己所理解的基础上尝试着运用,又在运用的过程中增进理解。
下午讲至“列子师老商氏”,“九年之后,横心之所念,横心之所言,亦不知我之是非利害欤,亦不知彼之是非利害欤”,讨论了什么是“是非判断”后,安仁老师请同学们闭眼三十秒,体验一下,自己能否做到“不做判断”的状态。同学们觉得很有趣,立刻闭上眼,安静下来。三十秒过后,他们现出惊讶的神情:原来不经意间自己做了那么多判断,而且一直在做各种判断。
在之后的课堂中,当安仁老师向同学们提问,有同学会俏皮地回答:“没有答案,不做判断!”惹得大家哄笑。安仁老师便也应景,结合讲义的内容和大家一起探讨为什么不做判断,真正不做判断是什么样的状态。
当日的课后练习便是:寻找和体验不做判断的状态。
DAY3:8月12日
诸子之善与乐
第三天,也就是课程的最后一天,同学们来得比往日更早。一上课,安仁老师便问大家,昨日的课后练习做得如何,同学们纷纷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得出一个疑惑:“好像没有不做判断的时候。”
同学们意识到自己时刻都在做判断,是学习如何更好地判断的开始呀!
接下来安仁老师又顺势讲到“不做判断”与语言、理性的关系,引导同学们意识到“不做判断”并非混沌无知,而是要意识到超越语言与理性,才能更好的运用语言与理性。
当日的课程中讲至孟子之乐,以及诸子对人性的认识和争议。最后通过对“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理解和讨论,结合孔子、孟子、墨子、法家的观点,请同学们站在父的位置,或子的位置,或非父非子、其他人的位置来思考和讨论什么是善,什么是孝,进而思考情义、公义、正义和道义的关系与区别。
三天的课程,安仁老师讲了中国化的读书方式、孔子、庄子、孟子、列子、墨子、荀子。每讲到一个人物的思想,安仁老师总会讲到与其他人物的联系,让同学们了解这些看似迥异的思想的底层脉络。以此引导学生能够更系统、更本质的看待和分析问题。
安仁老师在上课时,说希望通过这一专题课程,在以下方面对孩子们有所助益,起到启蒙、入门的效果,从此能日有进益,慢慢清明心智,变化气质。
读书:体验中国人传统的读书与省悟方式、态度,不故作惊人之语,也不拘泥于旧说陈见,以同情的理解、平和而内省的态度读书。
知人:了解中国人的认知与思维方式,对中国人的生命状态和精神世界有所体悟。
论世:于人于事都能设身处地、究其理而有实悟,有清醒独立之判断。
家长互动交流
在孩子上课的期间,家长们也没“闲着”,每天他们都相聚一堂,各抒己见,无不展示出自己对于孩子教育和陪伴阅读的理解和想法。苏州半书房的主要发起人一丘校长透露了正在筹划关于陪伴孩子从低幼到高中的阅读计划,称之为:伴读社伴读计划,大家纷纷表示期待,也提出了很多宝贵建议。
探讨陪伴孩子一生阅读的伴读社伴读计划
近期推出,各位家长反应热烈^^